顺义疾控尖兵张松建,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抗击“非典”中火线入党,禽流感疫情爆发时冲在最前面,“甲流”发生时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因工作需要接触了“甲流”患者而被隔离……这位被誉为和平年代“勇士”的人,就是现任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张松建。
抗击“非典”中火线入党
1974年生人的张松建,是顺义木林人。张松建1999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同年8月到原顺义区卫生防疫站工作。2002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后任防病科科长。
2003年春,国内爆发“非典”疫情,情况十分紧急。这时的张松建还是个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几年的小伙子。但是作为新上任的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科科长,面对严峻的“非典”疫情,张松建没有丝毫退缩。
当年4月5日顺义区报告了第一列“非典”疑似病例。接到上级的电话,张松建放下饭碗,第一时间回到单位带着防护用具就去对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非典”疑似患者进行面对面的疫情调查。
在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里,张松建带领同事们没日没夜的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调查病源,防控消毒、对辖区群众做防疫宣传,累到了极限。
由于抗击“非典”中表现突出,张松建火线入党,还被评为“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
T3站楼阻击“甲流”自己险些被感染
防控 “甲流”,是张松建离传染病最近的一次。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名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被确诊为“甲流”。顺义区疾控中心接到报告,立刻派出了张松建等赶到T3 航站楼进行紧急处置。
张松建和另一名同事走了一遍确诊患者工作出入路线包括安检、上下电梯、摆渡车、餐厅等。之后,张松建又陪同该航空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在走进监控室时,见监控室的工作人员都没戴口罩,出于礼貌,张松建也没戴口罩。第二天,这个陪同的工作人员确诊为“甲流”感染。张松建马上被隔离观察,最后万幸没有被感染。
创建机场周边蚊虫类疾病大数据
张松建深知,要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仅靠热情远远不够,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2004年3月至2007年7月,已经具备大学文凭的张松建又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攻读在职公共卫生硕士。三年的学习开阔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传染病控制、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能力。在职学习期间,他带领科室成员撰写了《学校传染病疫情早期预警工作研究》等3项研究项目书,其中《学校因病缺课监测预警阈值的研究》,获得2007至2008年度顺义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对于早期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疫情具有重要意义,被北京市疾控中心应用于“北京市中小学生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并向全市推广,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为了防止从国外坐飞机过来的蚊子传染登革热、疟疾等疾病,从2010年开始,蚊子成了顺义区疾控中心防控对象。张松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种属、密度及带毒情况数据检测。每天太阳下山前,张松建和同事开车到首都机场附近,开始在周边放诱蚊灯,两个小时以后再收灯,每次回到单位都夜里10点,然后还要进行数据分析。
2012年11月,张松建撰写的《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及病原携带状况研究》获得“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资助,这是顺义区疾控中心成立10年来第一个自主设计获得市级科研资助的项目。截止到2014年4月,该项目已完成两年的研究工作,基本掌握了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种属、密度及病原携带情况,得出了在顺义区发生本地感染登革热和疟疾的风险极低的研究结论。鉴于张松建在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被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为201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在张松建的带领下,顺义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自2006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顺义区优秀青年人才”等荣誉称号。并获顺义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三等奖各3项。如今张松建已成为顺义区传染病控制工作方面的专家,就是在全市疾控系统也是小有名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