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啤这位技师,解决企业大难题
他没有高学历,也不是科班出身,他没有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大发明,却用一个个立足本职岗位的小创新,解决了燕京啤酒集团(以下简称燕啤)生产中的一个个大难题。他就是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燕京啤酒集团高级技师巩维松。
普通糖化工变身高级技师
1962年出生的巩维松是顺义区河南村人。巩维松1979年从河南村中学毕业后,先是在一家供销社当了5年的售货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供销社的业务逐渐萎缩,售货员纷纷转岗。1980年燕京啤酒厂建厂后,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逐年从社会上招聘大批年轻人进厂。1984年,22岁的巩维松也随着时代的大潮迈进了燕啤的大门,他被分配到燕京啤酒厂糖化车间,做了一名普通的糖化工。
当时的燕啤建厂时间不长,急需培养大批青年人才满足生产需要。追求上进的巩维松不满足于这辈子就当一个只会卖苦力的车间工人,他边工作边考取了北京市委党校行政管理大专班。大专毕业后,他又继续在职攻读北京市委党校的本科学历。虽然所学内容并不是酿酒专业,但是酒厂外的世界让他开阔了眼界、历练了心智。
2003年7月,巩维松拿到了北京市委党校本科学位后,又于2004年,参加了中国轻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啤酒酿造专业的培训和系统学习,并获得了高级技师职称,为他后来立足本职岗位搞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1995年,获得行政管理本科学历并考取了国家六级糖化工和啤酒酿造高级技师的巩维松,从进厂时的普通糖化工走上了车间主任的岗位,后又被提拔为燕京调味品公司副经理、燕京集团公司生产计划部副部长。
一个建议改变燕啤30年旧习
从1984年进厂,巩维松在燕啤糖化和发酵的两个重要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对这两个领域的每个生产环节和工艺,都早已烂熟于心。问题在哪里?解决路径又在哪里?这些年,他始终围绕糖化和发酵两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几乎没有停止过脚步。
燕啤建厂后的几十年时间,糖化车间回旋沉淀槽过完麦汁后的酒花糟和热凝固物全部排入地沟,不但损失了部分麦汁和酒花糟,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给污水处理增加了负担。早期企业管理比较粗放,谁也没有把这当回事,慢慢酒花糟排入地沟就成了企业的陈年旧习。
随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程度提高和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每年大量酒花糟白白排入地沟的现状引起了巩维松的注意和思考。经过仔细观察酒花糟等废物的排放情况和多次现场勘查,巩维松向公司提出建议:在糖化一层沉淀槽下方加装一台挤压机,实现热凝固物、酒花糟与麦汁的分离,然后将麦汁泵入预煮锅,酒花糟与酒糟一起打到饲料车间烘干,当做饲料。设备安装后,单锅收得糖度为9.19P麦汁1.2吨,折14度麦汁0.787吨,收得干糟98公斤。一个糖化车间年可创利109.8万元,而且还减少了酒花糟对环境的污染和污水处理费用。
燕啤的发酵车间每个当班工人都要手工记录发酵微机的数据,这一记就是30年。燕啤实行无纸化办公时,由于新型的罐顶装置无法加装压力传感器,这也使发酵车间很难实现无纸化办公。巩维松经过仔细观察和绘制草图,提出在正压阀下方放置一个7字型短节,将压力传感器装在短节上自动记录发酵数据。这个小小的创新,让燕啤从此告别了30年发酵微机岗位手工记录的历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酵微机自动化控制,同时每年可节约记录用纸费用2.5万元。
土专家获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在燕京啤酒集团,巩维松是出了名的“土专家”。虽然理论上他没有轻工学院科班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学历高,但是他的“巩氏小发明、小创造”却个个瞄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花钱少、见效快,攻关成功。
三发车间的480吨发酵罐满罐率一直在75%左右,相对较低,巩维松经仔细琢磨后,建议在洗液管和回收管上方各加装一个气动阀门,改造后的发酵液罐存量比往年同期增加了3960吨,相当于三发车间新增了8个480吨发酵罐,至少为公司创利800万元;四糖车间糖化产能一直上不去,巩维松采用新型立式管道泵替代老式6PW醪液泵对四糖车间糖化倒醪系统进行改造,全年增加麦汁产量14400吨,折合产值576万元。
这些年来,巩维松运用他自己所学,围绕本职工作搞创新,为燕啤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2012年,巩维松获得享受市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他还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