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农村实用人才巡礼之七:郝兰英
近年来,顺义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狠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本平台特推出系列专题报道“顺义区农村实用人才巡礼”,每期推出一个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有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带头人等。通过典型宣传,力争发现一个、激发一批、带动一片,为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郝兰英:顺义六旬老人,带剪纸走出国门
小小一把剪刀
薄薄一张红纸
手指不经意的舞动
剪尽人生悲欢离合
剪出世界万千变化
她曾历经半年
精心剪出7米长卷剪纸
更凭借一把剪刀
走出国门
她就是“中国巧嫂”
郝兰英
第五代非遗传人,已剪纸58年
“我是第五代传人,还得继续传承下去!”说这话的主人翁,是今年65岁的“中国巧嫂”——郝兰英。这位土生土长的赵全营镇稷山营村村妇,自7岁起就跟随奶奶学习剪纸,至今已经剪了58年。
“看着奶奶剪纸觉得特别有意思,自己也想学。而且我们那个年代,家里的长辈都希望女孩子学好一门手艺。”年幼的郝兰英当时并没有体会到身为非遗传人的“重担”,只是秉承着奶奶期望和自己的兴趣,开始学习剪纸。
随着在学习剪纸过程中,听着奶奶讲述有关祖太姥姥(“郝氏水纹雨点剪纸”创始人)的故事,年幼的郝兰英愈发喜爱剪纸,并希望像祖太姥姥一样,通过自己的手艺为村里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是因为在家排行老大,又深受家里剪纸文化的熏陶,年幼时的郝兰英除了学习、帮助家里干农活以外,她几乎把全部时间用在了剪纸上。
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所有题材全部来自农村,花鸟鱼虫题材是我的最爱。”郝兰英笑着说。剪纸界各有千秋,而出身自农村的她,更钟情于各类农村景色,她的所有剪纸灵感均来自农村,而人物类的题材也尽显农村那点事儿。
“你看看我的剪纸有什么不同之处。”郝兰英问道,原来她的每一副作品都会包含“水纹雨点”这个元素。而说起“水纹雨点”的来历,她更是娓娓道来,“在我祖太姥姥那个时候,经常大旱,老百姓就想各种方法求雨。我祖太姥姥别出心裁,就用红纸剪了很多雨点,然后贴在家里每个角落,没想到,还真下雨了。自那以后,我祖太姥姥没事就剪雨点,剪得多了技艺高了,就把雨点剪纸剪成水纹剪纸。”
“普通剪纸从来不打草稿,随剪随变。除非是特别复杂的大图,我才会提前构图。”而说起这构图,那完全凭借灵感。郝兰英常常因为灵感废寝忘食。“灵感来了,可不能让它跑了啊!”郝兰英笑着说,为了剪出一幅完美的作品,她甚至等待灵感长达几个月之久,所以她养成了一有灵感就马上画下来的习惯。
带着剪纸走出国门,更剪出7米长卷
“只有多学习,才能有提高!”热爱学习的郝兰英,并不满足于目前的手艺,她不仅在家里刻苦钻研剪纸技能,更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在比赛中与多位手艺人相互切磋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她的参赛作品《富贵有余——团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赏识,并随之珍藏起来。也因此作品,她于2005年受邀参加“中巴妇女文化与发展周”交流活动。而这也是她第一次走出北京,走出国门,并获得“中国巧嫂”的美誉。
为了学习更好的剪纸技术,2008年4月,郝兰英在南京大学接受首届中国民间剪纸高级研修班的专业培训。在建国60周年之际,郝兰英历经半年时间精心创作了长达7米,由20幅剪纸图组成,名为《和》的剪纸长卷。
闲不住的老人,最终收获满满
为了让这位“闲不住”的老人更好地展示剪纸作品,2016年,在赵全营镇政府的帮助下,郝兰英迎来了一个200多平米的工作室。同时,她还担任北石槽小学、赵全营中学、顺义十一中学、港馨小学等学校的剪纸老师。“我要把剪纸这项手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郝兰英笑着说。
如今这位“郝氏水纹雨点剪纸”第五代传人,不仅荣获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顺义区农村实用人才的美誉,更获得“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佳作奖、“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剪纸艺术展”铜奖、“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展”金奖、“中国民间艺术作品系列展”铜奖等殊荣。她的剪纸作品《捻线》、《童年记忆》、《开门见喜》、《春》以及《我们的幸福生活》等,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