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人才风采

返回首页>
【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石嫣
发布时间:2018-05-11

顺义区农村实用人才巡礼之三:石嫣

近年来,顺义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狠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本平台特推出系列专题报道“顺义区农村实用人才巡礼”,每期推出一个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有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返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带头人等。通过典型宣传,力争发现一个、激发一批、带动一片,为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石嫣:80后女博士后,顺义务农当“掌柜”

图片1

在顺义龙湾屯镇柳庄户村,有位号称是“新农人”的姑娘——石嫣。这位80后美女博士后跟一般农民一样,整日在田间地头,与蔬菜大棚、鸡舍、猪圈打交道。要说她是农民,这姑娘又有些特殊,她可是位清华博士后。

公费出国务农第一人

图片2

“学了这么多年农业,我都没踏进过农田,甚至不知道农作物是怎么种出来的,这样下去,读完博士又有什么用呢?”多年从事农业研究的石嫣,在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公费派往美国,了解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的模式,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公费出国当农民的学生。

最初,石嫣十分不理解为何要放着国内那么多重大的课题不做,却偏偏跑来这里每天清洗育苗盘,与在人民大学读博士的生活相比,那似乎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工作。每天从早8点至下午5点的工作时间,使得石嫣每天傍晚下班到家时早已浑身酸疼,不到十点就自然入睡,农场附近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又不能开车,即使到附近最近的小镇骑自行车也要一个小时,这种简单而重复、远离繁华的生活,让石嫣恨不得直接跑回国内。

经过2个月每天在田地里付出,石嫣亲自种下的蔬菜终于成熟了。吃着自己亲手种的、烹饪的菜,她觉得那味道别提有多好吃了。

回归质朴的乡村生活

图片3

在美国农庄里拔草时,石嫣经常想回国后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又怎样让中国农民既采用生态耕作方式,又同时有稳定的市场?

2008年底,回国后的石嫣每每在吃饭的时候,就感到有一个声音对她说,“想吃好的菜,好的食物。”——这种好,不是山珍海味,是菜有菜该有的味道,肉有肉该有的味道。随后,石嫣和团队在人民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创建了“小毛驴”农场,并完成了当时国内第一篇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后她到清华做社会学博士后的研究,后来又在通州创建“分享收获”。

2013年初,她到顺义龙湾屯镇柳户庄村租下26个大棚,近40亩地。在农场,员工喊石嫣“石掌柜”。“一开始叫石博士,太高大上了!”石嫣说起来还有点羞赧。2015年她又开始将龙湾屯镇另外一块230亩的土地转型做有机果园,尽管第一年损失惨重,产出的梨只有常规生产的十分之一的产量,但是她和团队仍然坚持原则不变。

石嫣经常会从菜地里直接摘下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直接吃起来,“都是有机的”。有时,石嫣会用最直接的办法,告诉会员和种菜的工人,有机与无机的差别。

不少会员会在周末带着孩子来农场亲近自然,在食堂品尝新鲜菜肴,“我们这里每个大棚上的画,都是小朋友们画的。”说着这些,石嫣笑得很开心,每天天刚亮,有人在烧火做饭,有人已准备出发进城办事,有人早就在地里和农户们安排一天的工作,“不用挤地铁,不用参加应酬,生命在村子里似乎被拉长了。”石嫣说,这也是她最初的梦想。

以有机方式生产食物并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这是“分享收获”的经济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分享收获”还在推动全国的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并正式在顺义区民政局注册为协会,连续九年举办全国的CSA大会,成为目前国内生态农业领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生态农业公益平台组织。除此之外,“分享收获”还与呼家楼小学、顺义区东风小学等学校开展校园菜地食农教育课程。

“分享收获”不是一个庞大的农业企业,反而更像一所新农人的“大学”,这所大学里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却培养出来了国内最早期的一批生态新农人,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于农耕文化、人生价值选择的自信与愿景。

80后美女,获得满满荣誉

图片5

这位80后美女,不仅是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办者和负责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也是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国际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副主席。至今,石嫣已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多次参与国内国际相关领域会议,并翻译了三部相关著作《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和《慢钱》,并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达沃斯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等称号。

#